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李捷:弘扬优良学风 努力开创国史研究新局面
发布时间: 2012-09-27    作者:李捷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举国上下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前夕,历时二十载、凝聚着老一辈理论工作者和国史工作者心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终于出版了。这是国史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翻看这部厚重的史书,不由得对老一辈国史工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优良学风心怀深深的敬意。

第一,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著史立言,秉笔为公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人民根本利益,切不可当作一般学术问题来对待。在国史研究中,始终有个根本立场问题。是否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是否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秉公修史,得出的结论会很不一样。如果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来修史,就会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分清什么是主流与支流,什么是本质与现象,什么是必然与偶然。反之,如果站在错误的立场上,就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将支流说成是主流,将错误无限放大,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从而根本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

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老一辈国史工作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严格遵循“两个历史决议”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始终坚持维护人民共和国尊严和荣誉的原则,充分发挥国史“存史、资政、育人、护国”的作用。他们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获得思想理论指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从中共党史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借鉴研究成果与方法。在他们20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下,这部国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第二,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他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理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现象错综复杂。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动机与效果,过程与阶段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评价历史的人,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在国史研究中划清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界限,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清历史发展规律,深刻而又令人信服地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在这个问题上,老一辈国史工作者同样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始终自觉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研究,在收集积累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这一过程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了科学准确的分析,对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新社会伟大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的创造实践,给予了充分地反映。

科学研究工作又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事业,需要坚强意志、不断奋斗和艰辛努力。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国史的编纂,十分复杂而艰巨。既要自觉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又要自觉抵制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干扰;既要充分反映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探索中遭遇的曲折和挫折;既要充分发挥当代人写当代史的特长,又要克服当代人写当代史的局限。在老一辈国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使这部国史成为进行树立正确历史观教育的好教材。

第三,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他们善于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的实事求是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史、建设史、发展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史、建设史、发展史。既然是探索,既然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就不可能没有曲折,不可能不犯错误。在这段历史中,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共和国的开创者、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其晚年也犯了严重错误。在这之后,是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一面大胆拨乱反正,重新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一面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将失误的教训转化成为宝贵的财富,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这样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显然是不能用形而上学或主观主义的方法来随意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必须用科学分析方法和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全面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国史成败的关键。

老一辈国史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始终坚持科学分析方法,坚持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地对人对事。既不回避错误、掩盖错误,又不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取得的巨大成就,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并且令人信服地阐明,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邓小平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前后接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使这部国史成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教育的好教材。

第四,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他们求真务实、不尚空谈,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部篇幅长达140余万字、历时二十载的国史,气势恢宏而又朴实无华,鸿篇巨制而又细致入微,立意高远而又不失详备,纵横交错而又不失缜密。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始终如一的追求和决心,没有长期养成的优良学风,是不可想象的。老一辈国史工作者在编撰出一部高质量高水准的国史著作的同时,也在治学精神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要学习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他们认真地拟定每一个标题,撰写每一个段落,推敲每一句话,核实每一个注释、引文和数据,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目的就是为党和国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信史。

我们要学习他们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的治学追求。在撰写国史的过程中,他们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不仅如此,他们非常重视多方征求意见,对于提出的意见,都逐条加以研究讨论,认真吸收。正是这种务求完美的学术追求,使这部国史稿每修改一次都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我们要学习他们尊重史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国史资料浩如烟海,内容广泛。他们在认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种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梳理考证,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史料。高度尊重史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用靠得住的史料和史实说话,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历史来澄清是非曲直,来教育人民。

我们要学习他们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的治学作风。要写出一部权威的国史专著,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点一滴、持之以恒的积累和奋斗。老一辈国史工作者二十年如一日,不图名,不为利。他们真正是在用共和国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写共和国史,这在当今的时代尤其难能可贵。如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任务,历史地落在我们身上。要想成就这一番伟业,就必须呼唤和弘扬这种精神。

第五,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党的国史研究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传世之作要有崇高的精神与追求作支撑。是什么精神和追求支撑着老一辈国史工作者锲而不舍来成就这部国史巨著呢?这就是为党的国史研究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追求。

为新中国走过的道路、形成的经验、创立的理论、确立的制度写史,将新中国经历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的伟业郑重地载入史册,将那些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郑重地载入史册,让历史和后人永远铭记新中国的历史,把它化为教育后人、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这本身就是崇高的事业,值得为之奉献终生!

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将研究历史、记录历史同跟踪现实、记录现实紧密起来,及时跟踪、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及时跟踪、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形成发展进程,及时跟踪、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形成完善和实施推进的进程,也是国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国史工作者的崇高精神风范和优秀品德作风,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而继续努力奋斗!(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1. 程中原:风雨二十载 为共和国修史
    2. 欧阳淞:共和国史的一部成功之作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主编讲谈会在京举办
    4. 当代中国研究所将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系列讲座
    5. 李捷: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一部权威的新中国史
    6. 张星星:忠实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7. 李捷、张星星、程中原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8. 朱佳木:加强国史研究和宣传,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
    9. 冷溶:更好地用党史国史教育全党和人民
    10. 李力安:二十年风雨写春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