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政治
破除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误区
作者:范宝舟    发布时间:2015/07/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也是与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相区别的一个标志,从而凸显出其特有的功能承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施行以来,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理解和自觉实践,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但毋庸讳言,当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割裂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的做法。具体而言,以下六大认识误区值得警惕。

  误区一:纯粹的意识形态课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只是传达中央文件精神,宣传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在这种认识误区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成为中央文件的“缩减版”,格式化、标准化的“文件语言”充斥在课堂教学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做“政治报告”;结论性的语言多于分析性的语言,甚至用照本宣科替代学理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承载着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标志性特质。但是,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其内蕴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割裂开来。因为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相交融的丰厚思想宝库;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而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吸纳人类思想中的优秀成果作为佐证其合理性的理论资源,吸纳生动鲜活的社会现实事件作为支撑其观点理念的事实依据,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以理服人。

  误区二:只需要教学形式精彩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都已经由中央文件明文规定,高度统一,因此,不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深化,只需要考虑如何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在这种认识误区下,教学课件“花里胡哨”,教学课件设计一味追求诸如“放录像”、“纪录片”式的感官刺激,轻视内容的理论逻辑贯通;教学课堂“情景剧表演”,教学改革一味追求“比赛”、“超级大课堂”等形式主义的轰动效应,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固然要追求形式上的生动、精彩,以增强其课堂教学效果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但教学改革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而应该凸显问题意识和专题意识,凸显对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使形式改革服务于内容深化的需要。否则,大学生的收获只能是感觉化的瞬时刺激,而不会在心灵深处烙下深刻的印迹,思想政治理论更无法成为大学生自觉行动的指南。

  误区三:没有实际用途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对于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未来就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挤占了专业教学时间,是与“有用”的专业课相对立的没有实际用途的课程。在这种认识误区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时数尽可能减少,或者以课外实践、第二课堂的课时替代来变相减少;在教学组织上,100人以上,甚或200人的大班教学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段安排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排课时段表现出随意性,等等。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形而下的技术和器用层面上,而必须上升到大学生自身成长,以及国家民族未来接班人培育的层面上,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整体框架结构中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主体素质水平高低的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大学生培养有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课构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在大学生培养有机体系中发挥着塑造人的灵魂的主导性作用。

  误区四:没有学术含量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随着形势要求的变化而变化,没有相对集中的问题视域、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稳定成熟的规范化的理论架构,所以该课程理论层次低,学术含量不高。在这种认识误区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被看作比所谓“学术的马克思主义”“档次低”的“教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被边缘化,不属于主流的“业务型”教师,其职称晋升总是让位于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似乎人人都可以站上去,等等。

  一类课程有没有学术含量和理论品位,不在于它是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在于它是否有自身特定的范畴、原理、问题视域、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学术规范和学术传统等等。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内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是立足人类实践揭示自然、社会、人与思维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体系,又具有自身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学术品格,是由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共同构筑起来的理论大厦。

  误区五:必须走“专业化”道路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缺乏,在于它本身缺乏学理性和深刻性,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这种认识误区下,离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片面追求对大学生的学理性训练,使其局限在对概念和原理的学术诠释和逻辑演绎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专门的“知识类课程”来讲授,等等。

  一个大学生只有知识而没有正确的信仰,就很难有健全完整的人格,其人生道路会因为失去信念支撑而步入歧途;但是,如果只有信仰而没有知识,就很容易陷入盲从和迷信,其人生道路会因为失去指引而迷失方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科学性不能离开其意识形态性。

  误区六:实践教学优先于课堂教学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重在“见之于行动”,不在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实践教学要优先于课堂教学。在这种认识误区下,不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剖析,而大量地组织大学生去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甚至以实践教学代替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对大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情况的考核,以观后感、读后感、社会调研报告等形式来代替考核,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固然要注重大学生的行为转化,但是行为转化的前提必须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固然要注重社会调研,以加强大学生对国情、世情、社情、民情的了解,但是如果大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分析社会现实的理论工具,他们所了解的情况,因为缺乏逻辑和分析方法的贯穿,也许就只是碎片化的感性经验材料,而无法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大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思想政治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分析工具之后,才能进一步走入社区、走进田野、走向社会。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部)


查看原文
    1. 纠正党内监督存在的认识误区
    2. 消除对普惠金融的认识误区
    3. 走出“一冲锋就能解决”的认识误区
    4. 走出挺纪在前的认识误区
    5. 践行“三严三实”要走出五种认识误区
    6. 对“一带一路”存有哪些认识误区
    7. “不敢不要”是认识误区
    8. 郑功成:澄清对社会福利的几个认识误区
    9. 大部门制改革要避免四个认识误区
    10. 干部初始提名认识误区与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